成人黄色激情免费网址-成人黄色免费观看-成人黄色视频在线播放165-成人黄色网站在线播放视-成人黄网站A片免费观看-成人黃色一級片

OHSAS18001體系中建立工傷保險與安全生產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作者:艾索  日期:2010-07-10  [關閉]

  工傷保險與安全生產相結合是人們的共識。而如何結合,怎樣發揮工傷保險在事故預防中的作用?分析國內外工傷保險的管理體制、運行模式和工作特點,人們不難從中得出結論。

中國工傷保險的基本情況

   1951年2月26日,政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1953年1月2日又重新修訂頒布,從此,我國開始推行工傷保險管理制度。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工傷保險真正得到迅猛發展還是在1996年原勞動部發布《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之后。

   目前,我國工傷保險管理的職能部門是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管理模式采取屬地管理,地市級統籌,共擔風險的辦法。遵循"統籌共濟"、"大數法則"。基金管理"以支定收,收支平衡",保費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由企業繳納,職工個人不繳費。基金支出按無過失責任原則支付,項目構成:工傷醫療費、傷殘撫恤金、護理費、傷殘補助費、殘疾器具費、喪葬費、工亡補助金和遺屬撫恤金等(共8項);另外還有職業康復、事業費支出、宣傳培訓和安全獎勵等。

   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統計,截止到2000年底,全國已有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了工傷保險,參保職工人數為4350.3萬人,占企業職工總數比例41.3%。2000年工傷保險平均費率為0.8%,收繳率為88.7%,共征繳工傷保險基金22.2億元,加上利息等收入共為24.8億元,全年工傷保險基金總支出13.8億元,支出占收入的比例為56%。歷年工傷保險基金結余共57.6億元。

   從2000年享受工傷保險待遇構成的情況看,全年因公死亡5044人,比去年增加267人,同比上升5.59%。工傷和職業病患者261761人,比去年增加90402人,同比上升34.5%。在享受工傷和職業病保險待遇人員中,傷殘等級為一至四級,即為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的為39216人(工傷人數為37153人、職業病人數為7463人),占總數15%;傷殘等級為五至六級,即為大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為28616人(工傷人數為26372人、職業病人數為2244人),占總數11%;傷殘等級為七至十級,即為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為132945人(工傷人數為30096人、職業病人數為2849人),占總數51%;領取一次性工傷待遇人數為60984人,占總數23.3%。由于現行統計制度不夠完善,只有醫療費統計一項,其支出為38781萬元,占全年總收入的15.64%。

發達國家工傷保險的基本情況

   世界各國工傷保險管理制度雖不盡相同,但是最具代表性的管理模式當屬德國和日本兩種。

   (一)德國工傷保險的基本情況

   德國工傷保險制度以1884年政府頒布《傷亡事故保險法》為標志,距今已有118年的發展歷史。因有法律明確的授權和規定,工傷保險由同業公會負責,主要職責是:1.根據國家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制定有關規定;2.監督事故隱患整改;3.安全咨詢;4.提供培訓服務;5.職業病預防;6.健康危害監測與調查;7.產品安全標準鑒定。

   德國工傷保險同業公會按行業劃分,全國共有34個,實行行業統籌。工傷保險同業公會雖屬社團組織,由董事會和公會代表大會自治(兩會代表雇主、雇員各占50%)管理,由國家安全生產監察部門負責監督,但具有特定的行政執法權。

   為了促進企業的安全生產,減少工傷事故,各工傷保險同業公會遵循:權利與義務對等原則、社會平均原則、工傷保險費雇主交納原則,并在全國自上而下設立了安全技術監察部門,配備專職安全監督員,一直深入到廠(礦)密集的工業區,形成了能夠對每個企業進行有效監督檢查的管理網絡體系。監督人員在工作中發現企業存在安全生產問題時,一是能夠及時提出指導性意見,督促企業整改;二是可提請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監督企業整改。此外,同業公會內還設有技術支援機構、醫院和研究室。技術支援機構可幫助企業培訓和檢測分析,指導企業改進工作,醫院可醫治一些較輕的傷員和職業病患者,研究機構可對一些影響職工安全與健康的危害因素作一些前瞻性的專題研究。

   德國工傷保險運行情況:參保企業達300多萬個,參保人數為4300多萬人,工傷保險費按行業差別費率由雇主繳納,約占企業工資總額的1%,每年總收入約200億馬克。為促進企業安全生產,保費還可根據企業的安全生產狀況上下浮動,浮動幅度最高達30%。如礦業工傷保險同業公會2000年收入約16億馬克,支付15多億馬克,支付率在95%以上,他們費率逐年下降,而用于事故預防工作方面的費用占總收入的5%左右卻一直不變。由于工傷保險在事故預防工作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德國全行業工傷死亡人數年年下降,2001年已降低到了1975年總量的75%。

(二)日本工傷保險的基本情況

   1947年,日本頒布工傷保險法后,開始施行工傷保險。法中賦予了勞動省管理工傷保險的職責,因2000年政府機構改革,勞動省與衛生省合并,成立了勞動衛生省,現由勞動衛生省負責管理。在勞動衛生省內,工傷保險與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為同一部門負責,全國實行三級機構垂直管理模式,第一級是勞動衛生省勞動基準局,第二級是各都道府縣設勞動基準局(47個),第三級是廠(礦)區勞動基準監督署(340多個),全國共有安全監督官3000多名。工傷保險管理的主要職責是負責制訂不同行業的年度費率、收繳工傷保險費,并負責工傷鑒定和補償等。

   日本工傷保險法規定,凡是存在勞動關系的單位均應參加工傷保險,但雇用5人以下的單位確定為"暫定任意適用事業",即可以參加,也可以不參加,由勞動大臣裁定。而實際上包括個體私營業者和派遣海外的工作人員等均自愿參加了工傷保險,其全國工傷保險覆蓋率約在98%左右。日本工傷保險費按行業差別劃分,共分8大產業53個行業,最高費率為14.8%,最低費率為0.5%,另外各行業都附加0.1%的通勤事故保險費率,行業之間差別費率達25倍。為促進企業安全生產,行業差別費率每3年調整一次,根據企業的收支比例計算,上下浮動幅度最高達40%。

   據原勞動省的統計報告,1996年全國參加工傷保險人數4789.65萬人,享受工傷補償待遇的有508.4172萬人,占收繳總人數的10.61%。全年收繳金額15730.55億日元,支出8395.73億日元,支出占收繳金額的53.37%。由于日本工傷保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為防止事故,日本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加大了事故預防投入的比例,主要用于安全科學技術研究、宣傳培訓、檢測檢驗等方面。1998年事故大幅下降,符合享受工傷補償人數降低到60萬人。為防止結余過多,日本政府采取提高補償費用,改善醫療和功能性恢復鍛煉的條件,降低費率等手段,使基金維持在一個合理水平。

國內外工傷保險制度比較分析

   各國推行工傷保險管理制度,其目的是為了促進安全生產,維護社會公平和穩定,保障企業可持續發展。應該說工傷保險制度越完善,經濟杠桿作用發揮越充分,對安全生產的促進作用就越大,收繳的基金應越低。從我國工傷保險事業的發展來看,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特別是在企業發生事故后,為受傷職工的救治和康復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也還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工傷保險覆蓋范圍窄。投保對象主要集中在國有企業,而對安全生產工作相對薄弱的中小型企業,特別是集體企業、民營企業和危險性較大的企業覆蓋率較低,這些企業發生事故后,往往是政府承擔無限責任,沒能充分發揮出工傷保險的社會保障作用;二是工傷保險差別費率制定的不夠科學和浮動費率機制沒有完全形成。工傷保險差別費率檔次劃分較少,沒有按不同行業的特點和事故發生的概率確定費率,甚至挫傷了部分企業參保的積極性,沒能充分利用好工傷保險差別費率和浮動費率機制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三是工傷保險在事故預防上乏力,安全與工傷保險跨部門管理,工傷保險管理部門沒有安全生產技術支撐條件,缺少工傷保險的自我能動功能,因而對企業的技術服務不到位;四是各地分塊自治,基金結余過多,在事故預防和安全生產工作方面投入過少。

   德國工傷保險深收企業歡迎,主要是工傷保險同業公會體系完善,機構健全,服務周到,能積極幫助企業解決安全生產工作中的實際問題,一旦企業發生事故后,獨立與工傷方協商處理,民事經濟賠償完全由工傷保險同業公會負責,解除了雇主和政府部門善后處理紛繁的事務性工作。但是,德國工傷保險與安全監察的雙重監管體制,在人力、物力上的重復投入,也有資源浪費的弊端。

   日本工傷保險與安全監督管理由一個部門統一管理,管理體制順暢、集中、統一、高效。工傷保險在全國工礦企業實行統籌,猶如一個大蓄水池,調節功能強大,優勢十分明顯。另外,職工享受保險的待遇優越,國家對企業的技術服務周到,預防事故的相關科學研究超前,安全生產與工傷保險聯系緊密,許多方面值得我國學習和借鑒。 改革我國工傷保險體制的思考。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會議上的報告中指出,"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各地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確定社會保障的標準和水平。"工傷保險與安全生產相結合是國際發展的主流趨勢,事關國家經濟建設與發展、穩定的大局。尤其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形勢下,我國已加入世貿組織,國內市場將進一步開放,一方面國際上的大企業為搶占中國市場,加大了投資,生產建設項目增多;另一方面國家積極的財政政策,以及西部大開發,國家重點工程建設項目的拉動作用,生產建設項目將有一個新的發展。如何使企業走向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軌道,堅持預防為主,落實安全措施,確保安全生產,減少事故,降低職工傷亡,使國家邁入小康富裕社會,工傷保險作為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手段,探索工傷保險與安全生產有機結合的新路子顯得更為迫切。

 

  小平同志曾經指出:"我們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我們具體實踐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具體結論。"江澤民同志也強調:"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不斷推動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以與時俱進的思想觀念和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努力做好各項工作。我們既要堅定不移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又要順應時代進步的潮流,從不斷變化的客觀實際出發,努力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這是我們黨始終保持先進性的根本要求。"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工傷保險與安全生產相結合的先進經驗,并結合我國安全生產工作的實際,實事求是,按照科學客觀規律辦事,努力探索新路子是我們每個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和工傷保險管理工作同志的責任。為此,筆者認為,應樹立長遠和近期兩大奮斗目標。

   長遠目標:理順體制,將工傷保險劃入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統一管理。

   中央一再強調,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搞好政府定位,積極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促進政府工作方式的轉變。堅持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一件事情由一個部門負責,杜絕交叉管理、推倭扯皮,改進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工作報告中也指出?quot;我們一定要適應實踐的發展,以實踐來檢驗一切,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論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沖破,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都要堅決改變,一切影響發展的體制弊端都要堅決革除。"

  目前,工傷保險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管理,從表面上看,工傷保險具有社會保障的屬性,多險種的管理其運作方式上相似放在了同一部門管理,似乎理順了關系。而從實際工作來看,因工傷保險的特點與其他保險制度的相關性不大,組織方式與實際效果和事業目標產生了脫節。工傷保險是為了促進安全生產,安全生產是為了減少事故和工傷補償,可以說工傷保險離開了安全生產主導事業就無生存的根基,安全生產缺少了工傷保險手段就無發展前途。從代表世界發展主流趨勢的德國、日本兩大模式來看,或作為國家法律授權的社團組織獨立運作,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負責監督;或由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直接負責管理。我國工傷保險的體制建設,應取德國和日本所長,并結合我國實際,由國家和各省設立獨立的事業單位負責基金運作,實行省級統籌,由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負責制定政策和工傷基金的監管,統籌規劃,整體推進。

   近期目標:建立職業安全保障基金,消除事故隱患,遏制重特大事故。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四十四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與從業人員訂立的勞動合同,應當載明有關保障從業人員勞動安全、防止職業危害的事項,以及依法為從業人員辦理工傷保險的事項。"同時第四十八條規定:"因生產安全事故受到傷害的從業人員,除依法享有工傷社會保險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有權向本單位提出賠償要求。"加強安全生產,切實保障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一方面要充分運用法律手段大力擴展工傷保險的覆蓋面,特別是要采取強制措施普及危險行業的工傷保險;另一方面因我國安全生產的基礎還十分薄弱,事故多,傷亡大,隱患嚴重,管理粗放,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與工傷保險管理部門應加強溝通與協作,向長遠目標共同努力。近期,應著力加強法規建設和完善工作機制,使工傷保險制度合理、科學、更具可操作性。要允許在一些有條件的地方或一些危險性較大的重點行業開展職業安全保障基金試點工作,采取國家補一點(把違法罰款作為國家投入,因罰款取之于企業,應返回于企業),企業出一點,社會贊助一點,有計劃、有部署地解決一批長期沒能解決的事故隱患。從全國目前情況看,中石化、中石油已做出了一些嘗試,取得了一些經驗,可推廣到煤炭、建筑等行業以及一些事故隱患較多、事故發生率較高的地區,待取得經驗后,逐步推行,并做好與長遠目標規劃的銜接。

  工傷保險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關系到企業的安全生產,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相信在黨中央和國務院正確領導下,工傷保險與安全生產相結合的管理體制一定能夠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在改革與發展中與時俱進。

上一篇:
ISO14001認證企業通過OHSAS18001的優勢分析?
下一篇:
推行OHSAS18001體系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